职务犯罪案件中 “主动投案” 与 “自动投案” 关系辨析

树英律师:北京庄和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工商管理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疑难案件论证中心主任,企业合规师,潍坊仲裁委、中卫仲裁委、玉林仲裁委仲裁员,北京多元调解中心调解员,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院校校外导师、兼职讲师,北京市律师协会刑诉委委员。
执业领域:企业合规法律顾问、刑事辩护。刑事方面,通过把握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辩点和策略,实现当事人重罪转轻罪、轻罪轻刑、疑罪从无的辩护。主办过多起合规案件、反舞弊案件、重大疑难交叉案件,通过专业沟通,风险把控,系统操作,运用法律武器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联系电话: 010-53381383,400-998-2139

在职务犯罪领域,“主动投案” 与 “自动投案” 是两个关键概念,二者对案件处理及犯罪人责任认定影响重大。由于职务犯罪案件的特殊性,在调查过程中存在 “主动投案” 概念,而刑法规定中则有 “自动投案” 作为自首构成表现之一。当主动投案的问题干部行为构成职务犯罪时,主动投案能否认定为自动投案,便成为影响自首成立的关键,厘清二者关系至关重要。实务界对此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二者有差异,也有人认为并无区别。实际上,职务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其以违纪和职务违法为前提,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针对违纪和职务违法设置了主动投案机制;刑法规范中的自动投案机制适用于所有犯罪。所以,在职务犯罪中,主动投案包含于自动投案,符合刑法规范的主动投案可转化为自动投案,但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一、规范性质:党纪与国法分野
主动投案的规范依据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主动投案问题的规定(试行)》等党内法规,它是党的纪律处分责任体系中的宽宥机制,旨在维护党的纪律和纯洁性,体现党组织对违纪党员的教育挽救。而自动投案的规范依据为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属于刑事责任体系中的宽宥机制,是国家法律为鼓励犯罪人主动认罪、减少司法成本而设立的制度,具有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由此可见,主动投案源于党内纪律要求,自动投案基于国家刑事法律规定,二者规范性质截然不同。
二、理论基础:政治伦理与法治理念之别
在党纪责任体系下,主动投案的问题干部与党组织是成员和组织的特定社会关系。主动投案机制以成员对组织的忠诚以及组织对成员的宽恕这一政治伦理为基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犯错误同志若能老实承认、分析错误并吸取教训,可成为更好领导人,体现了党组织对成员的宽容态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对党组织忠诚老实。这种政治伦理要求党员在犯错后主动向组织靠拢,争取宽大处理。在刑事责任体系中,自动投案的犯罪嫌疑人与司法机关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自动投案机制基于公民向国家表达悔改之意,国家对公民予以激励的法治理念,鼓励犯罪人主动接受司法机关处理,以实现刑罚目的和社会正义。
三、主观心理:忠诚与自愿的不同侧重
主动投案与被动投案相对,投案人需具备信任、忠诚于组织并积极自愿向组织靠拢的特定心理。这种主观心理是维系党员与党组织间 “忠诚与宽恕” 政治伦理的关键纽带,契合主动投案机制的创设初衷,即促使党员主动回归组织、接受组织教育和处理。自动投案与缉拿归案相对,只需犯罪嫌疑人将自身置于司法机关控制之下,不要求其基于特定心理,只要不是被司法机关强制缉拿控制即可,犯罪嫌疑人基于何种心理投案,不影响自动投案的成立,更强调投案行为的自愿性而非特定心理动机。
四、投案时间:宽严有别的时间窗口
除典型主动投案方式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主动投案问题的规定(试行)》明确 “在初步核实阶段,尚未受到纪检监察机关谈话时主动投案的;在纪检监察机关谈话函询过程中,主动交代纪检监察机关未掌握的涉嫌违纪或者职务违法、职务犯罪问题的” 两种特殊投案方式。相关司法解释也规定 “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 特殊投案方式。其中,“掌握” 和 “发觉” 反映主体对客体认识和控制程度的差异,“掌握” 程度高于 “发觉”。这表明主动投案的时间要求比自动投案更宽松,为相关人员提供了更多成立主动投案的机会,相应地,自动投案成立的实质条件比主动投案更高。
综上所述,主动投案与自动投案隶属不同规范体系,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上存在差异。主动投案的主观条件(忠诚于组织)严于自动投案,客观条件(纪检监察机关尚未掌握职务犯罪问题)宽于自动投案。这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符合主动投案主观条件的,必然符合自动投案主观条件;二是符合主动投案客观条件的,未必满足自动投案客观条件(罪行未被司法机关发觉)。因此,主动投案与自动投案存在交叉关系,只有同时符合主动投案主观条件和自动投案客观条件的主动投案,才能转化为自动投案,进而影响职务犯罪案件中自首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对公正司法意义重大 。


来源:北京庄和律所根据相关会议资料、专家观点汇总整理,欢迎广大网友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版权归作者或者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赏析之用,若涉及权限问题,烦请通过email向ysy_95@qq.com邮箱发送邮件告知,我们将立即反馈并解决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